“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一周终于把《挪威的森林》给结束了,但这一次实在是不想以读后感的形式来记录感受和收获了,实话说,每次以读后感的形式写出的一些东西,每每回读,总会给自己带来一种被迫以某一种特定的行文思路与思考方式去如同机械般嵌套公式的枯燥感。所以就借着本次读书笔记的机会来打破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吧,这次,便打算只从一个句子出发,以此句为情感的生发处、思维的起始点,尝试跳出小说内容,看看到底能写出些什么东西来。
“哪有人会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此句出自渡边和绿子的第一次交谈,是渡边在经历过挚友木月自杀,直子失踪无处可寻后的所做的第一次最为直接的情感表达。初次读过,总觉得有些晦涩,但经数次品读之后,仿佛又抓住了一些线索。一个人的孤独,也许是习惯喧嚣后的放空自我,抑或是凝结思想的自我封锁,又或是无人与之为伍的桀骜不驯……但作者所塑造的这一种孤独,无疑更多了一份无奈与被迫。因为不喜欢那失去后的失望与感伤,所以选择了孤独,选择了一条不伤害自我的最为安全的道路,只不过选择放弃的,是那对走出封闭的渴望与可能。说来嘲讽,既然不希望失望,不希望再次失去,那么不再得到也许才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最优解,把心灵包裹的密不透风,重塑的坚不可摧,便刀枪不入,再不会被伤害……我不去想这是否为破解过往伤痛的最终方法,但我认为其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也终不会如做出决定的过程般,那么简单。
在我看来,所谓孤独的结果,无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是自我封闭,自我隔离,要么便是因外界因素而选择被迫如此。前者为主动,后者偏被动。但使得问题变得复杂的一点便是在经历对自我的长期封闭之后,会生发对破除自我原则的倾向,而被迫如此的心灵,也终会在重压之下走向偏激。正如这个句子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是不会有人喜欢孤独的,人都是群居动物,而非孑孓独行的野兽,倘若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日里选择了孤独,选择了封闭,那么在日后直至垂暮之年的过程中,其无疑要面对心灵成长之后所带来的观念的改变与境界的提升,而此时,所有的年轻气盛时的尖锐与锋芒无疑都会成为因现实与理想之矛盾而形成的持续的自我煎熬的一部分,终遭自我反噬,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目的和希望……
初读此句,无疑被其观点之独特所震惊。因害怕失望而选择的孤独,同往常的任何一种孤独都不同,它含有着一种无奈,更含有着一种妥协,而这种因过往的创伤而选择的对自我的保护、不断积蓄着的无奈与妥协,无疑会在之后的某个时间点上再次爆发,而再次形成的更为猛烈的创伤,更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自我封闭与无尽的孤独感的形成……恶性循环,无穷无尽,终至崩溃而止,心灵覆灭而亡。而小说故事的结局,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