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图
蒙特雷随记(1)

2025年08月31日 作者头像 作者头像 ArnoX 编辑

seaside.jpg

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回头一看,距离上一次静下心来在电脑前码字,竟已过去了将近三个多月。三个多月中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情,毕业、归家、调整、准备、再出发。直至今日回头看看,感受到的不仅是时间的流逝,心态的成长,更是空间的跨度,从大洋彼岸遥远的故乡到此刻脚下的蒙特雷海湾,已有万里之遥。

如今,坐在电脑前,细细回想来到这个小镇第一周的种种经历与体验,本以为直觉上想要记录下的总会是些诸如生活琐事的繁杂、倒时差的痛苦,重返校园时心境的轻松、加州阳光的温暖与海风的轻拂等一些日常的直观体验。但在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更值得记录的并不是这些触手可及的日常,而是更微妙也更珍贵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以及那份在连接时所流淌出的下意识的善良。


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初到美国,最让我感到陌生却又惊喜的,便是这里独特的Networking文化。

在我的过往经验里,人与人的交流往往需要长久的铺垫,需要背景的重叠,需要经历的相似,甚至需要年龄和圈层的相近。但在这里,我惊讶地发现:几乎完全不同的几个人,可以在一个个临时聚起的小小圈子里,从零开始交谈,并且聊上好几个小时。

一开始,我带着局促与不安。总会怀疑:我们毫无交集,又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一路摸爬滚打过来,却为什么能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甚至找到彼此思维以及观点上的相通与共鸣?但很快我发现,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出于表面的熟悉或是功利地索取,而是来自思想与观点的真诚交换。

圈子里交谈的话题可以从阿拉伯语的历史演变与语支分化,忽然转向Seaside附近哪些骑行线路风景最美的讨论;也可以从这学期你都选了哪些课程,突然跳转到在德州有哪些餐馆值得尝试。

这种谈话的随机性与广阔性,恰恰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深度连接的可能。观点只有在被表达出来,才会被接纳或反驳。而在这种反反复复的交锋与碰撞中,彼此的差异与共通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也逐渐拼合出一种互补性的完整。混乱与试探并非障碍,而是通向理解与共鸣的必经之路。

我逐渐了解到,在这种对话里积极表达自己。不是为了展示,也不是为了赢得掌声,而是因为只有当你把自己真实的思考投射到对话的空间中,你才能得到回应与共鸣。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归根结底,是彼此填补认知缺口、共同拓展世界边界的一种方式。

因此,我越来越相信,Networking的核心并不在于“索取”,而在于“给予”。它不是一场表演,不是一次交易,而是一种分享。

如果一个人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闯入圈子,只想着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那么对话将永远充斥着噪音,永远无法达成和谐。真正的交流,只有在彼此都愿意留出空间、愿意倾听、愿意真诚地分享时,才会散发出温润而质朴的力量。

它关乎给予,而非索取;关乎他人,而非自我。只有当一个人卸下算计,带着赤诚去聆听和回应时,连接才会生根发芽。


MIIS_peace.jpg


二、人与人之间的善良

除了思想上的碰撞,这一周以来我也曾被一些细微却真切的善良所打动。这种善良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刻意包装,而是藏在人与人接触时举手投足间的微小动作里。

这种善意,藏在有人看见你步入车站时,匆匆掐灭指间烟火的微微慌乱;藏在十字路口,远远停下车来,坚定地挥手示意行人先行的从容果断;也藏在街头巷尾,与陌生面孔短暂对视时,那不经意上扬的嘴角。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只是常常轻轻掠过,却在心底留下涟漪。

也正像涟漪般层层扩散。一个人的善良,总会不经意地传递给另一个人,而那个人又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这份温柔传递下去。善良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惊天动地,而在于它的悄然渗透。


尾声

人生之路,痛苦是常态。我们终究无法寻得一路前行的终点,无法掌握所有的未来,无法预测会迎接多少风雨的洗礼,更无法明白一切的价值与意义。但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够见证并传递更多的连接与善意,也许正是在主动赋予人生一层独特的意义吧。

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心扉,善意便能流动,连接便能发生。

也许这就是这一周以来最大的收获。

birdview.jpg